資訊動態
最新產品
公司動態
垃圾焚燒技術在國外已發展了100多年,在德國、日本等國更是成了垃圾處理的“重頭戲”,如今卻在我國遭到了“冷遇”。那么,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有什么弊端?為什么要選擇垃圾焚燒處理方式?優勢何在?
垃圾總量不斷攀升,垃圾填埋遭遇無地可埋困境
據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總量不斷攀升,2012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1.71億噸,比2010年增長了1300萬噸,增長速度有增無減,總量巨大。與此同時,在全國657個設市城市中仍有138個城市尚無垃圾處理設施,設施超負荷運行狀況普遍存在。
填埋作為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長期以來是我國許多城市普遍采用的處理方式。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白良成表示,填埋過程因暴露的作業面大,盡管采取了諸多措施,惡臭仍難以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社會風險。加之人口密集城市的垃圾產生量遠遠超過填埋場承受能力,在場地需求難以保證的條件下,采取超量填埋辦法增加了對自然環境污染的風險。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一些特大城市和部分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紛紛出現了填埋土地告急的狀況,一些城市的垃圾填埋場更是到了接近飽和的狀態,如果沒有新建處理設施,這些城市將陷入癱瘓狀態。業界一致認為,如果繼續走填埋的老路,大多數城市將面臨垃圾無處可埋的困境。
資源化優勢明顯,焚燒是現階段垃圾處理的最優選擇
面對日益嚴峻的“垃圾圍城”困境,不少城市近年來紛紛選擇另一種垃圾處理方式——焚燒。白良成認為,采用可控焚燒技術,不僅可以通過高溫氧化處理徹底消除垃圾中的細菌病毒等致病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占用土地資源,還可以有效利用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因此垃圾焚燒被譽為當今最佳適用技術。
據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益介紹,垃圾焚燒技術于1890年至1900年間起源于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經過不斷進步、持續發展,目前已成為成熟可靠的垃圾處理主流技術之一。相比填埋處理方式,垃圾焚燒因具有用地省、處理速度快、減容效果好、污染物排放量低、能源利用好等特點,在國外人口密度高、經濟較發達、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得到了廣泛采用。
我國于1988年引進國外垃圾焚燒處理技術,經過20多年的消化和科技攻關,目前已基本掌握國外主流的焚燒技術,焚燒處理技術成熟,主要裝備實現了國產化。業界普遍認為,填埋是垃圾處理的基礎方式,是各種工藝以及應急的基本保障,焚燒是我國現階段大中城市垃圾處理的最優選擇,大力推進垃圾焚燒勢在必行。
目前,各地的垃圾處理結構也在逐步調整,具有資源化優勢的焚燒處理方式,在經濟發達和土地資源稀缺地區逐漸成為主流。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我國已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有178座,總處理能力為日處理垃圾15.6萬噸,總裝機量約為3.44萬兆瓦,主要分布于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江蘇、浙江、廣東三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數量最多。
利益難平衡、信任存危機,垃圾焚燒設施建設頻頻受阻
然而,在各地陸續興建垃圾焚燒廠的同時,由此產生的爭論、沖突愈演愈烈,垃圾焚燒設施建設頻頻受阻,甚至個別城市已建成的設施難以正常運行。反對建設垃圾焚燒廠的理由,也從最初單純的周邊居民擔心污染自家環境的“鄰避現象”,逐漸演變到房地產開發商等利益群體推波助瀾,再到如今民眾對政府決策、監管產生的信任危機。
究其原因,張益認為,一是部分焚燒設施標準較低、運營不善、污染超標;二是部分項目選址過程不夠公開、環境評價不夠規范,運營選擇性達標;三是房價攀升提高了公眾對環境價值和環境質量的預期,同時公眾對環境利益的自我維護意識日益增強;四是缺乏公平合理的補償機制和平等有效的溝通機制;五是焚燒產生的二噁英等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被人為誤導和放大,令周邊居民感到恐慌,進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演變成有組織的群體性事件。
“鄰避現象”在國外也有,但近幾年在我國比較盛行,已從PX化工項目到垃圾焚燒項目,并逐步向“疑似污染”的新建項目擴散。特別是在一些地方,民眾“上街一鬧”,官方隨即宣布項目下馬。張益表示,這種“一鬧就?!钡哪J皆诤艽蟪潭壬瞎膭盍烁鞯氐目棺h潮,如果任憑這股風氣盛行下去,將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失序和垃圾處理的困境。推進垃圾焚燒,破解“鄰避現象”,需要政府的智慧和決心,需要媒體正確的宣傳和引導,需要科學透明的決策和操作,需要各方利益的兼顧和平衡,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垃圾總量不斷攀升,垃圾填埋遭遇無地可埋困境
據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總量不斷攀升,2012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1.71億噸,比2010年增長了1300萬噸,增長速度有增無減,總量巨大。與此同時,在全國657個設市城市中仍有138個城市尚無垃圾處理設施,設施超負荷運行狀況普遍存在。
填埋作為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長期以來是我國許多城市普遍采用的處理方式。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白良成表示,填埋過程因暴露的作業面大,盡管采取了諸多措施,惡臭仍難以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社會風險。加之人口密集城市的垃圾產生量遠遠超過填埋場承受能力,在場地需求難以保證的條件下,采取超量填埋辦法增加了對自然環境污染的風險。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一些特大城市和部分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紛紛出現了填埋土地告急的狀況,一些城市的垃圾填埋場更是到了接近飽和的狀態,如果沒有新建處理設施,這些城市將陷入癱瘓狀態。業界一致認為,如果繼續走填埋的老路,大多數城市將面臨垃圾無處可埋的困境。
資源化優勢明顯,焚燒是現階段垃圾處理的最優選擇
面對日益嚴峻的“垃圾圍城”困境,不少城市近年來紛紛選擇另一種垃圾處理方式——焚燒。白良成認為,采用可控焚燒技術,不僅可以通過高溫氧化處理徹底消除垃圾中的細菌病毒等致病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占用土地資源,還可以有效利用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因此垃圾焚燒被譽為當今最佳適用技術。
據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益介紹,垃圾焚燒技術于1890年至1900年間起源于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經過不斷進步、持續發展,目前已成為成熟可靠的垃圾處理主流技術之一。相比填埋處理方式,垃圾焚燒因具有用地省、處理速度快、減容效果好、污染物排放量低、能源利用好等特點,在國外人口密度高、經濟較發達、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得到了廣泛采用。
我國于1988年引進國外垃圾焚燒處理技術,經過20多年的消化和科技攻關,目前已基本掌握國外主流的焚燒技術,焚燒處理技術成熟,主要裝備實現了國產化。業界普遍認為,填埋是垃圾處理的基礎方式,是各種工藝以及應急的基本保障,焚燒是我國現階段大中城市垃圾處理的最優選擇,大力推進垃圾焚燒勢在必行。
目前,各地的垃圾處理結構也在逐步調整,具有資源化優勢的焚燒處理方式,在經濟發達和土地資源稀缺地區逐漸成為主流。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我國已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有178座,總處理能力為日處理垃圾15.6萬噸,總裝機量約為3.44萬兆瓦,主要分布于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江蘇、浙江、廣東三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數量最多。
利益難平衡、信任存危機,垃圾焚燒設施建設頻頻受阻
然而,在各地陸續興建垃圾焚燒廠的同時,由此產生的爭論、沖突愈演愈烈,垃圾焚燒設施建設頻頻受阻,甚至個別城市已建成的設施難以正常運行。反對建設垃圾焚燒廠的理由,也從最初單純的周邊居民擔心污染自家環境的“鄰避現象”,逐漸演變到房地產開發商等利益群體推波助瀾,再到如今民眾對政府決策、監管產生的信任危機。
究其原因,張益認為,一是部分焚燒設施標準較低、運營不善、污染超標;二是部分項目選址過程不夠公開、環境評價不夠規范,運營選擇性達標;三是房價攀升提高了公眾對環境價值和環境質量的預期,同時公眾對環境利益的自我維護意識日益增強;四是缺乏公平合理的補償機制和平等有效的溝通機制;五是焚燒產生的二噁英等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被人為誤導和放大,令周邊居民感到恐慌,進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演變成有組織的群體性事件。
“鄰避現象”在國外也有,但近幾年在我國比較盛行,已從PX化工項目到垃圾焚燒項目,并逐步向“疑似污染”的新建項目擴散。特別是在一些地方,民眾“上街一鬧”,官方隨即宣布項目下馬。張益表示,這種“一鬧就?!钡哪J皆诤艽蟪潭壬瞎膭盍烁鞯氐目棺h潮,如果任憑這股風氣盛行下去,將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失序和垃圾處理的困境。推進垃圾焚燒,破解“鄰避現象”,需要政府的智慧和決心,需要媒體正確的宣傳和引導,需要科學透明的決策和操作,需要各方利益的兼顧和平衡,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 上一條:
- 下一條:農村怎么建固廢回收網絡?